該信息來自:上海雷郎電器設備制造有限公司 瀏覽量:4056 發表時間:2012-04-20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
盡管每年都會出現的招工難、用工荒把企業生產帶到被動的一個局面,但“中國制造”的優勢地位依舊在全球范圍短時間內難以打破。數十年來所形成的產業鏈基礎相對完善,產品質量也不斷與國際接軌;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企業所具備的規模優勢,接得下來國際行業巨頭的大單。
據報道,在2月份,日立公司宣布到今年9月底把電視機制造的業務全面移交給中國等海外生產廠家。換言之,日立正在逐步剝離自1956年以來的電視制造業務,今后以海外代工的形式來降低成本強化收益結構。索尼、夏普、松下等日系企業也計劃逐步擴大海外代工比重。IHSiSuppli公司的數據表明,全球100臺的液晶電視中,代工生產占34%。這一筆代工大單中,中國大陸代工企業與臺灣地區代工商共分一羹。優勢猶存的廉價勞動密集型企業仍是接到海外代工訂單的主要因素。
雖然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但最重要的第一生產力,則是:科技。同樣還是富士康,這個在頗具代表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內遷不久,就又提出了“百萬機器人”計劃,即3年內投資1000億元添置100萬臺機器人。意指精簡工人數量,降低不斷上升的用人成本,提高公司的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
長三角、珠三角一帶短時間內成為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知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入駐地。全國各地的務工人員蜂擁至此尋找工作,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相對過剩的勞動力資源,大大滿足企業用人的主動選擇權。廉價的勞動力市場是中國“世界工廠”名號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因此中國制造迅速占領了國際中低端產品市場,更是安慰了國外貿企業的飛速發展。然而,時針撥到21世紀之后,進城務工的情況似乎呈現了逆轉。
2012年初,相關資料顯示。廣東省缺工總數約80萬,制造業用工需求的缺口最大,占現有用工量的20%制衣、電子電器、食品制造分列用工缺口的前三行業。根據《2011年千戶民營企業跟蹤調查演講》顯示,占79.4%民營企業家認為2012年招工“有較大困難”或“有一定困難”2011年底,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林平凡曾在媒體上表示,招工難的問題自2005年之后就一直存在沿海地區的人力資源優勢逐步減弱,人口紅利變小,廉價的勞動力也不斷在迅速減少。這樣的情況下,很難出現轉機,招工難、用工荒的問題會愈發凸顯。
從“人口紅利”漲薪壓力”
現如今我國沿海的企業想要堅持用工數量優勢已今非昔比。中央對于內地政策的扶持,誠如前文所述。從“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再到中部崛起”等幾大戰略方向資金、技術的投入,城鄉一體化進程也隨之加快。內陸經濟發展相比于沿海地區不時緊靠。一些沿海的外地企業也覬覦著內陸更低的勞動力,把局部生產單位移軍我國腹地。這其中,要數最具代表性的企業或許就是富士康了除廣東以外,山東、河南、四川等地不時其產業內遷的目的地。作為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人,也逐漸回靠往各自故鄉。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沿海與內陸似乎在上演著一場“爭奪民工戰”